不要忽視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一、人們生存在電磁波的海洋里,電磁波是生活的“無形伴侶”
早在1873年人們就發現變化的電場會產生變化的磁場,變化的磁場也會產生變化的電廠,這種交替產生的波,會像水波、聲波一樣由遠而近地傳播。這種波就是電磁波。
一百多年來,無線電報、廣播、無線電話、導航、雷達、傳真、電視、無線電遙控、遙測、遙感、衛星通訊、射電天文等裝置像雨后春筍般先后涌現,人類發現了電磁波,又使電磁波服務于人類。
現在人們已經清楚地知道:任何動植物的細胞都能發射微弱的無線電波。如人體發出的最強烈的電波,是在尖細的手指上;就是吶小小的豆芽,也在永不停息的發射著電信號。電磁波充滿著整個宏觀宇宙,同時也存在與微觀世界,在空氣不存在的地方電磁波都用樣的存在。可見,電磁波一直是人類生活的“無形伴侶”。
二、室內電磁輻射來源
室內環境的電磁場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1.家用電器或者電子設備,如家用微波爐、電磁爐、電飯鍋、抽油煙機、電子計算機、電視、辦公設備、移動電話、照明設備、各種電線等每天都產生著電磁輻射。
2.室外的電磁輻射源輻射到室內,如衛星通訊,雷達、無線電導航、無線電調幅廣播和調頻廣播等。
3.地球上,主要由太陽和雷電活動形成的低強度、低頻電磁場等也可輻射到室內。
電磁波的影響,在生活中有時能感覺到,如打電話時與收音機距離過近會發出尖叫;洗衣機、電吹風機開機時對鄰近電視機的圖像產生干擾等。
電磁輻射超過一定強度后,稱為電磁污染。
三、電磁輻射的性質
凡是導體通電,產生電場,電場又轉化為磁場,即產生電磁波。電磁輻射按頻率可分為中頻、高頻、甚高頻、超高頻、特高頻、極高頻,超高頻以上的波段稱為微波。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和一切生命對低強度、低頻率的電磁波已經適應,但電器和電子設備的迅速發展和大量引入室內,大大改變了人類生存的電磁輻射環境。
電磁波具有遠距離的傳輸性和對物體的穿透性。電磁波在生物體內的穿透、傳輸和吸收,不僅取決于電磁波的頻率、強度和極化方向,還與生物體的大小、形狀、內部結構及其電特性有關。當電磁波入射到生物體時,由于生物組織的介電常數比空氣大得多,進入組織內波長明顯縮短。在組織內的穿透深度則隨頻率增大和組織含水量的增多而降低。
四、電磁輻射污染對人健康的影響
人們早已發現,牛、馬、羊等動物都不愿意在高壓輸電線路下活動,甚至地下的老鼠也要到別的地方去生活。有些地方高大的電報塔、電視塔或轉播站建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就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周圍樹木也往往發生大面積生長不良甚至死亡。
隨著城市中微波通信設備的增加和各類高頻加熱、射頻理療、微波干燥設備大量進入人類生活,微波干擾問題也日益嚴重,時時刻刻不聲不響的對生物體構成潛在傷害。
微波對機體的作用是微波電場與組織內分子固有的電廠發生作用,是組織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發生改變、進行能量交換的結果。
微波對機體的效應可分為“致熱效應”和“非致熱效應”。
致熱效應:電磁輻射產生的熱量太快太多,高于人體的調節能力,就會導致人體溫度急劇升高,從而可能破壞人體內的蛋白質和水分子。體內眼睛和睪丸含水量較多,幾乎沒有脂肪層的保護,易受微波致熱效應的危害。只有較高強度的電磁輻射才會產生熱效應,對居室環境來說,家用電器產生的電磁場強度不足以引起機體的熱效應,除非靠近特殊的高能天線或者沒有屏蔽的大功率放大器。
非致熱效應:這種效應產生的機理目前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低強度微波可影響神經系統的膜電位,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繼發多系統器官功能紊亂。有人認為即使相當低的電磁輻射也能改變T淋巴細胞的功能和細胞膜電化學信號等。
不少研究報告認為電磁輻射對人健康危害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神經衰弱綜合癥。患者可出現頭昏、乏力、睡眠障礙、多夢、記憶力減退、易疲勞、情緒不穩定等癥狀。檢查可見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血壓不穩,多汗、心悸、手指輕顫、指甲脆弱;女性常見月經周期紊亂,男性可出現性功能減退。微波作用與睪丸,可引起暫時性不育、活精子減少、精子活動能力下降,脫離接觸后數月可恢復。
如果長期接觸的微波強度在80~100mW/㎝2時,可引起眼睛晶狀體小片狀渾濁,促發晶狀體老化,嚴重的可形成白內障。長期以來,國際上不同學派對電磁輻射的生物學效應持不同觀點,制定的衛生標準也有所不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學派認為,射頻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致熱效應,制定的衛生標準為10mW/㎝2;以前蘇聯為代表的東方學派則認為,電磁輻射的作用機制除致熱效應外,尚存在非致熱效應,所制定的標準較嚴格,為10uW/㎝2。我國公眾照射劑量限制為40uW/cm2。
據國家環保總局的報告,城市中無線尋呼臺大量無需增加,使一些基站附近高層居民樓窗口處的電磁輻射功率大400uW/cm2。已超過國家標準。
已投入使用的手機絕大多數超過50uW/cm2的非固定微波輻射限制,一般超標幾倍至幾十倍,最高可達200倍。
五、電磁輻射的防護
盡管目前在電磁輻射對人類危害的機理、嚴重程度、所制定的標準是否合理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但從安全角度出發,我們應該重視對電磁輻射的防護。
1、防護原則
a.時間防護 電磁輻射的強度越大、時間越長,對健康危害越大,可采用縮短暴露時間的措施進行時間防護,也就是盡可能減少開啟電器的時間,不使用時及時關閉。
b.距離防護 電磁輻射的強度隨著距離的增加而迅速減少,距離防護是另一種有效的防護措施。人與家用電器之間應盡可能拉大距離。
c.強度防護 避免多種辦公設備和家電同時啟用,以減少電磁輻射的強度。或采用必要的屏蔽降低電磁輻射強度。
d.屏蔽防護 水是吸收電磁波的最好介質,可在電腦的周邊多方幾瓶水。不過必須是塑料瓶和玻璃瓶的才行,絕對不能用金屬杯盛水。
2.產生電磁輻射的家用電器及防護
按照家電工作頻率的大小,可分為超低頻、中頻和微波頻段。在相同的工作強度下,家電工作頻率越高,對人體的輻射作用越明顯。
現在的家庭生活已經電氣化,不要以為只有電腦、電視的大型家電的輻射才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其實,一些經常使用的小家電如使用不當也會對人體危害。下面按常用家電不同類別分述其特性和防護。
a.超低頻家電
電動剃須刀、電吹風 這些與人體接觸較緊密,又會經常使用的小家電,每次使用時間越短越好,開啟和關閉電源時盡量離身體遠一些,最好將電吹風于頭部抱持垂直。否則時間長了,很容易感到頭昏腦脹。使用時應遠離兒童。
吸塵器 使用時產生較強電磁輻射,實驗表明,與吸塵器抱持70cm以上,輻射量最小。
電熨斗 把溫度一次加熱到位,用一會兒再繼續加熱,不要邊加熱邊熨衣服,使用時遠離兒童。
加濕器 不宜離人體過近,使用時盡量抱持1m以上距離,輻射量最小。
電飯鍋 雖然輻射小,但盡量放在遠離兒童的地方。
電磁爐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喜歡用電磁爐煮東西,但要注意使用時間不要太長
電熱毯 電熱毯通電后會產生電磁場,產生電磁輻射,貼身使用對孕婦和孩子尤其不適合。孕婦如果使用電熱毯,長時間出于這些電磁輻射當中,最易使胎兒的大腦、神經、骨骼和心臟等重要器官組織受到不良的影響。在使用時,最好在預熱后將電源斷開再入睡。
空調、電冰箱等其他超低頻電器應與人保持一定距離。
b.中頻家電
臺式電腦 主機的后、側面輻射較大,最好不要敞開使用。電腦操作時,人體與電腦后側和兩側的距離不應少于10cm。
筆記本電腦 輻射集中在鍵盤上,最好使用外界鍵盤。電腦開機屏幕亮起的瞬間應遠離屏幕。女性電子計算機從業人員應定期進行職業健康監護,并加強個人保健,每日凈作業時間應控制在5小時之內婦女妊娠3個月內應避免從事電子計算機操作,3個月后應限制操作時間,每周不應超過15~20小時。
CRT電視 即普通電視,其后面輻射較大,觀看時需保持一定距離,尤其是兒童。看電視時最好保持2m的距離,室內有適當照明,看電視時間不要連續超過兩小時。看完電視洗洗臉,及時清理面部皮膚吸收的輻射物質。
液晶電視、等離子體電視 雖然比傳統老式電視輻射小很多,但仍存在一定隱患,看電視時,至少離電視機1m遠。
無線鼠標和鍵盤 因為是無線的鼠標和鍵盤,所以在發射和接受操作信號的時候都會產生輻射。
電視、顯示器 液晶產品的賣點就是輻射較小,消費者可以放心使用。
c. 微波頻段電器
微波爐 微波爐的工作頻率在915~2450MHz之間。門縫處輻射最大,啟動時輻射最大,輻射范圍可達7m。微波爐的微波輻射,會擾亂中樞神經系統,引起頭疼、頭昏、記憶力減退、失眠。使用時,人體一定要距離0.5以外,眼睛不要直視,平時還要注意爐內的清潔衛生。
手機和無繩電話 手機使用頻率非常高,其輻射強度也很大,工作頻率在1800~2000Hz。手機是隨身攜帶的通訊和信息工具,它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因為它使用時產生電磁輻射,對其危害備受關注,研究結果也存在不同結論。
12歲以下兒童除非緊急情況盡量不使用手機
用手機通話時盡量應用免提設備和有線耳機,不用無線耳機,盡量發送短信。
在家中盡量不要用無繩電話
在信號弱的地方使用手機,產生的輻射會更強,另外,使用手機時盡量左右耳朵輪換聽。
手機最好放在包中,因為手機輻射一般達0.9m范圍。兜里放手機時,電池一面朝外,貼身放手機時,最好選擇“飛行”和“離線”。
手機要定期清洗,清楚沾染的細菌、病毒生物,用手機后進食前一定要洗手。特別是兒童青少年,避免一邊打手機一邊抓零食。
本文作者:勝通保潔公司,轉載請注明出處:勝通北京保潔公司(www.www.jnhysy.com)。上一篇: 室內環境中的化學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下一篇: 居室放射性水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